人生最重要就是人與人的相處,而人與人的關係在古代稱為「倫理」,人就在倫理上來盡德。
「德」就是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意義。
如何積德?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裡。
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有問題的時候裡頭是跟著有越軌行為。
當他說別人多壞,他自己多倒楣,就在隱誨說他自己做錯很多事。
為何老是遇人不淑?代表在道德上有虧欠,在道德上要檢討、反省,因為我們做了很多越軌行為,自己卻不知道。
子曰:「居上不寬,為禮不敬,臨喪不哀,吾何以觀之哉?」
觀察一個人就要在這三個地方:
1、這個人所居的位置與他的德,配不配?
2、這個人日常生活的態度如何?
3、在某種場合與他的心情能否搭配?能否表達恰當的心情?
「八無暇」是指,在這八種狀態下,無法透過學習得到人生的圓滿。
1、有的人生存狀況很糟糕,像在地獄。
2、有的人每天又髒又臭,像畜牲。
3、像餓鬼。
4、沒有老師、沒有文化。
5、不正常的見解、觀念不對、邪見。
6、盲聾喑啞。
7、家裡特別有錢到小孩不想讀書。
8、不會有道德修養很好的聖人出生。
「仁者無敵」是指「仁」是沒有相對的,是超越的。
一般人最多是不遷怒、不貳過,絕對不可能無過,而只要有過失就會有惡。
以人性來說,人不可能不會做錯事,所以人要不斷地懺悔、反省,吾日三省吾身。
孔夫子所宣傳的道就是「仁」。
《聖經.提摩太後書4:7》:「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,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,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。」
一個人能做到如此,絕對是大光榮,是上帝的榮耀。
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」
一個人是做善的,一個人是做惡的,都可以做我的老師。
《禮記.檀弓上》:「君子曰終,小人曰死。」
對於君子來說,只有這次生命的終了,並不是真正的死亡;對於小人來說,身體死亡就是真正死亡了。
《論語》最主要是在講,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性與二千五百年後的人性,是一樣的。
想追求真理、想追求智仁勇,這就是君子;若只是蠅營狗苟,只要有點錢過生活、只顧自己,就是小人。
臥榻之側,豈容他人鼾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