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● 專訪王中和老師 (73)
- Jan 18 Sat 2025 12:40
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- 姚臻專訪王中和老師 - 學習朋友要天天正能量正語言,活在當下不要悔箭入心】
- Jan 17 Fri 2025 20:11
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- 姚臻專訪王中和老師 - 新年要有心學習,愛地球行動】
- Jan 02 Thu 2025 14:14
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- 姚臻專訪王中和老師 - 分享正能量】
我們想往理想走,可是現實又會有問題,所以就要慢慢的用理想來調整現實,一點一滴往理想的方向走,現實就跟著理想走,如果我們跟現實妥協,那理想就不見了,只能一直跟現實妥協,因此我們要勉勵自己盡量往理想走。
孔夫子的精神「知其不可而為之」,知道這樣做很薄弱,但還是要繼續這樣做才行,因為這樣做是依循道理、天命,如果不這樣做,我們自己與整個人類都會沒希望,所以非這樣做不可!
- Dec 02 Mon 2024 10:23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你的習氣盡了嗎?】
所有問題要解決到最後真的就是一句話: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。」一切的源頭都是在自己,只要改了自己之後,這個宇宙是活潑潑的,這個宇宙會改,而我們所認識到的這些人事物都是這個宇宙的一部分,當這個宇宙對我們的態度不同的時候,那些人事物的面貌都會改變。
天下運氣最不好的一件事就是:看到一個老師的毛病。因為我們看到一個老師的毛病,我們就無法受教於這個老師了,這個老師已經不能利益我們了,即使他很想利益我們也沒辦法了。
- Dec 01 Sun 2024 16:27
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- 姚臻專訪王中和老師 - 學習觀照自心,正心誠意,致良知】
我們會記在心裡頭、永遠忘不了、想起來就特別有感覺的這些情景,包括看小說、看電影,有些片段的內容讓我們永遠忘不掉,這部分可以探索我們更長遠的生命。
為什麼要學習?為什麼要讀書識字?讀書是為了明理,而明理頭腦才會清楚。
- Dec 01 Sun 2024 12:19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害怕的,也許是你不了解的】
其實我們很害怕的部分,它的本質是疑問,也就是說,為什麼害怕?有一個害怕的原因,在這個原因後面還有一個原因、還有一個原因,到最後最根本的原因是一個疑惑,就是這件事我們不了解才會害怕,如果了解了就不害怕,了解了就會處理了,而了解就是智慧,有智慧就有能力,有能力就願意負責,能負責就能面對,能面對就能溝通,所以表面上是害怕,基本上是有一個疑問。
當一個人有疑問的時候就是要去解決,所以求智慧就是要解決疑問。
- Nov 30 Sat 2024 22:25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宇宙是個活的教育場】
- Oct 29 Tue 2024 14:21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良善企業勞資雙贏】
- Aug 20 Tue 2024 15:15
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- 姚臻專訪王中和老師 - 改變自己要先認識並了解家族問題 依循脈絡改變】
- Aug 08 Thu 2024 12:57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健全的家庭是社會安定的基石】
- Aug 01 Thu 2024 15:30
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- 姚臻專訪王中和老師 - 最自在生活是「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」】
- Jul 01 Mon 2024 12:16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你的靈魂是中性的】
以法律上來講,法律是保護懂法律的人,而在佛法裡頭,戒是保護懂戒律的人,怎麼保護呢?持戒就可以保人身,反過來講,不持戒的人可能下輩子就不是人身,為什麼呢?因為如果一個人不懂戒律、不守戒律,很多時候人跟動物是差不多的,人的貪、嗔、痴、殺、盜、淫,展現出來的時候非常難看。
有家庭,人類的文明才可以健全。
- Jun 18 Tue 2024 17:41
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- 姚臻專訪王中和老師 - 活到老學到老生命有意義,學習、誠信、利他更加快樂自在】
- Jun 11 Tue 2024 14:57
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- 姚臻專訪王中和老師 - 面對自己有過則改.無則嘉勉.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】
- Mar 04 Mon 2024 12:17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你有觀照能力嗎?】
家庭非常重要,家庭的基礎就是男生和女生,所以中國的五倫裡頭最重要的就是男女的倫,也就是說有男女之後就有夫婦,有夫婦才有父子,有父子之後就有兄弟,有兄弟之後就會出現家庭與家庭的關係,而家庭與家庭就會出現朋友的倫以及君臣的倫,這都是人跟人正確的關係,而這些關係都是從男女關係、夫婦關係而來。
- Feb 22 Thu 2024 15:57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知道自己心理劇本演甚麼嗎?】
- Jan 29 Mon 2024 16:17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】
有些人戀愛會變笨,其實是牽涉到心裡有一個模型,也就是說潛意識裡有一個模型被叫出來了,這個部分可以先從觀察父母親著手,因為我們的模型有些是跟父母親一樣的。
某個程度上來講,人遇到困難是幫助成長的,就像如果小朋友一直在溫室裡頭將來是無法接受外面細菌的考驗,可能感冒就死了,也可以說他每感冒一次就成長一次、就茁壯一次,所以有時候人碰到困難是「考卷」,當人寫考卷的時候會成長、會更有能力。
- Jan 15 Mon 2024 12:56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談人生觀危機(下)】
我們要回到給出的人生觀、施的人生觀、服務的人生觀,如果都是一直要,一定會希望對方有各種外在物質的條件(事業線、人魚線、幾塊肌、高富帥、學歷、收入),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給出、付出,也不了解人生最高的意義與價值,以及到底人生在學什麼?如果不懂這些就會把物化變成很重要的目標。
當我們比較深刻去看到一個人的內涵的時候,才能夠化解他外在的標準問題,如果沒辦法看到他裡頭的內涵,則外在那些刻板的標準會變得非常重要,這就是一個人活得深不深刻的問題,能不能看到人心比較深的地方,這些都是要學習的。
- Jan 12 Fri 2024 12:43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談人生觀危機(上)】
孟子說: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,幾希。」人跟禽獸很像,只有那一點點不一樣,如果不能把握那一點點不一樣,那人就跟動物是一樣的。
我們懂得付出,我們在付出的過程裡遇到人,我們就可以幫助、學習、變成朋友,我們可以成長、可以見賢思齊,都是從我們願意給出、付出開始。
- Jan 11 Thu 2024 11:15
【葉淑芬專訪王中和老師–易被挑起惡念之因】
「相對剝奪感」就是相對性的,例如:我有,但別人有更多,這就好像顯示自己沒有,所以自己不是不足也不是欠缺,而是別人比我們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眼紅、嫉妒,我們就覺得自己被剝奪了,這是心裡問題,不是實際上生活需要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