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象化的倫理:
天天盯著對象,看他有沒有盡到義務。一直去要求別人,都不發揮自己的功能。
去對象化的倫理(非對象化的倫理):
不管對方有沒有盡他的義務,只管發揮自己的功能來帶動對方。只管發揮自己的功能,對象幾乎不存在。
《中庸》是孔夫子的家學,是孔夫子訓練子孫的課本。
真正成長最快的方法是發揮自己的功能,而不是一直要求別人發揮功能。
把自己的功能發揮出來(潛能開發),這叫「去對象化倫理」或「非對象化倫理」。
催眠就是對象化的問題,就是我們被對象所影響的問題。
佛法說的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和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就是指對象化太嚴重了,嚴重到被蒙蔽了,被六塵所迷,造成六根不淨,最後六神無主。
「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。」禍福沒有門,是由我們的「性」通到天命來做為感召的標準。
老天爺獨厚我們的才能,就是我們的天命,人人都有。
最大的性德就是最根本的性德,而最根本就是夫妻關係(義)與親子關係(慈孝)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